查看原文
其他

有副作用的药物还能不能用?

胡 钰 怡禾科普 2022-12-29

随着现代医学发展,对药物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完善,我们可以优先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药物来替代经验治疗用药。在“如何用药”这个问题上如何才能少掉“坑”呢?


希望今天的文章会让你对一直以来的用药思维有所思考。


一般药物在上市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等研究,还需要在人体进行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(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),但即使药物上市之后,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安全性评价。


说到安全性,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“不良反应”和“副作用”。


01 


不良反应和副作用


不良反应是药物的自然属性,所有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,药物在人体内会产生多种药理效应,其中一种或几种是我们需要的。


比如布洛芬既可以退热也可以止痛,但它还会发生其他的效应,如导致胃部不适等,这些其他的效应则被我们称为副作用,也就是我们治疗这个疾病不需要的药理作用。


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的药物,其说明书上都会明确罗列出药品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,例如布洛芬在不良反应一栏会明确表示:


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

图 源 | 网 络


布洛芬混悬滴剂说明书:

【不良反应】:本品耐受性良好,副作用低,一般为轻度的肠、胃部不适,偶有皮疹和耳鸣,头痛及转氨酶升高等,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。


目前所了解到的不良反应,都明明白白地标示出来。


药物试验结果可靠的前提是:每批药物中的化学成分、比例稳定一致。因此,有些药物无法进行药物试验研究,其“不良反应”往往是“尚不明确”,这类药物不建议使用。


图 源 | 网 络


即使有的药物经过临床药物试验获批上市,但由于使用不当甚至滥用,对病情恢复可能是没用的,甚至对人体是有害的。


02 


过度用药


比如在临床中最容易被过度使用的止咳药、化痰药、以及抗生素等。


止咳药在孩子中并不推荐作为常规使用,因为咳嗽本身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。当我们存在呼吸道感染时,呼吸道分泌物、坏死脱落的组织形成痰液,咳嗽能够把痰液咳出去,达到清除异物的效果,让呼吸道保持通畅。止咳反而会“关闭”这种自我保护机制。


祛痰药同样不建议常规使用。在日常的呼吸道感染中,需要使用化痰药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。如果是病毒感染所致,可以先观察,一般随着疾病的好转,有痰的情况也有缓解;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,可能要使用抗生素治疗;如果是其他原因所致,要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。


理论上,祛痰药有破坏胃黏膜屏障的风险,目前的临床试验证实它们可能只存在安慰剂的作用[1],一般不建议使用。


抗生素也存在过度用药的问题。仅凭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不足以说明孩子是细菌感染,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不仅在细菌感染时数值会升高,病毒感染、应激反应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升高。


滥用抗生素也许没有近期可见的不良影响,但从长远来看,无适应症使用抗生素有细菌耐药风险,可能导致以后生病无药可用。归根到底,过度使用抗生素对孩子是不利的。


图 源 | ssyer


显然,没有什么药物是绝对安全的,但有了设计科学的药物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评价,医生就能了解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,就像一间明亮的屋子,有什么障碍物一目了然,就算出了问题,也能快速溯源并处理。所以,只要合理使用,那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过于害怕,真正该怕的,是那些连不良反应也不明确的药物。


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,用药都是希望能够治病或者是让孩子舒服一点,但如果因为不了解而滥用药,那也都是“好心办坏事”,无论代价轻重,其实都是我们不愿意去承受的。


所以在决定用药前,我们可以灵魂拷问一下自己:这个药是不是可靠的?是不是必须要用的?用药的收益是不是远远大于副作用的风险?


03 


家庭备药,该备哪些药?


面对突发情况,如孩子感冒发烧、摔伤磕碰、蚊虫叮咬等,常备“家庭小药箱”可以先给宝宝做些应急处理。


用药安全很重要,那么哪些药可以当做“家庭常备药”呢?可以参考下面表格整理:


症 状

药 物

发热和疼痛

  • 乙酰氨基酚(>3月龄)

  • 布洛芬(>6月龄)

腹泻或呕吐

口服补液盐Ⅲ(补充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)

过 敏

  • 盐酸西替利嗪(>6月龄)

  • 氯雷他定(>2岁)

鼻腔问题

(如鼻塞、流鼻涕)

  • 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

  • 生理盐水

便 秘

  • 开塞露(偶尔使用)

  • 乳果糖

皮肤症状

(如湿疹等)

  • 0.5%碘伏(皮肤消毒)

  • 炉甘石洗剂(痱子)

  • 莫匹罗星软膏(皮肤感染)

  • 地奈德乳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(用于虫咬皮炎、或经保湿治疗无效的湿疹)


有时候“用药”似乎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“捷径”。


健康人不会老是咳嗽,于是孩子出现咳嗽,希望通过用药止咳“恢复正常”。其实现象的背后有不同的原因,例如孩子咳嗽可能是普通感冒后的正常表现,也可能要警惕哮喘或鼻部疾病。


对症用药,只有“症”判断对了,用“对”的药才是用药的意义。合理的药物可以是治疗手段的一种,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,更不要把药物当成解决疾病的唯一手段或必要手段。


医学校对:

王颖药师


参考资料

1.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(原著第37版)


胡 钰


武汉市普仁医院,从业12年。擅长儿童/哺乳/孕期用药,疫苗咨询。


长按二维码,可咨询医生


阅读原文,可向更多医生咨询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